76年后再绽风采 -- “马拉飞机”的东北老航校

     最近,东北老航校研究会会长常砢特别高兴。在24日举行的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专家终评会上,“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在此之前,“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首个被国家保护的老航校旧址和首个能够代表人民空军属性的“国保级”文物。

      29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常砢难掩激动的心情。常砢的父亲常乾坤,曾担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校长,常砢坦言,父辈一代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同样,中国航空史上酒精飞天第一人白起的孙女白玉,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东北老航校”研究保护工作、退役后被聘为“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遗址专家组成员的李仁敏,在接受生活报记者采访时也纷纷讲述了老航校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东北老航校校长常乾坤之子常砢: “父亲和同事当年用自行车打气筒给飞机打气”

  “76年前,我父亲和他的同事克服千难万险,开创了我党我军自主培养航空人才的先河。他们创造了马拉飞机、酒精代替航空汽油、用自行车打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等一个又一个世界空军建设史上的奇迹……”据常砢介绍,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成立,他的父亲常乾坤担任校长。当时,共搜集到各类飞机120架、飞机发动机200多台,经过修理有30至40架飞机可以使用。当时国民党军队向东北大举进攻,学校被迫紧急转移至牡丹江海浪机场。

      谈起老航校由通化迁往牡丹江,常砢讲了一个细节:“火车行进到老爷岭山坡,一个火车头无法拉动列车继续前进,必须有另一个车头挂在火车尾部同时向前推,这样才能翻越老爷岭。但在荒山野岭哪有火车头,于是大家就都下了火车,一起喊着口号用双手推火车。就这样,火车一点点向前移动。这列火车拉完一趟,又掉头拉第二趟、第三趟,直至把所有物资器材拉上老爷岭。”常砢坦言,听父辈讲当时老航校条件非常艰苦,由于机械设备缺乏,飞机破旧、航材短缺,维修工作都是靠手工操作,将螺旋桨或机轮拆卸下来又装上去,几架飞机的零部件轮换使用。经常用自行车打气筒给飞机轮胎打气,几个人排队打,一两个小时才能打完。

      如今的“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位于牡丹江市西安区,由老航校时期的一条跑道、一座塔台、四个机库和五处机堡等飞行训练及防护设施组成,占地面积约0.2平方公里。“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2个机库改建成的展陈中心陈列着人推火车、马拉飞机等讲述“老航校”创建初期艰难办学的主题雕塑和一些珍贵的照片。

     中国航空史上酒精飞天第一人白起的孙女白玉: “爷爷建议用酒精代替航空汽油,他第一个报名试飞”

   “当时航天汽油短缺,我爷爷就向学校领导提出建议,试验用酒精代替航空汽油。后来,他又第一个报名试飞,当飞机稳稳地落地后,人们欢呼、拥抱庆祝实验成功,我爷爷白起也成为中国航空史上酒精飞天的第一人。”66岁的白玉是白起的孙女,自幼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她,讲起爷爷的故事激动万分。

      据白玉介绍,1946年夏天,东北老航校飞行学员开始放单飞行,那时各类物资极度紧张。于是,机务、后勤人员发挥聪明才智,采取修旧利废、土法制造、轮换器件等办法,积极保障飞行训练的事例层出不穷。“不过当时最紧缺的是汽油,它是飞机的血液,没有血液的飞机就是一架死机。当时我爷爷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副总队长,他正式向学校领导建议,试验用酒精代替航空汽油。攻关小组刻苦研究后,终于完成了高纯度酒精燃烧和汽油燃烧接近的效果,我爷爷也第一个自愿报名试飞,并获得成功,我们都很为爷爷骄傲。”

 “老航校”保护专家组成员李仁敏: “老航校的每一片砖瓦都有故事”

      李仁敏坦言自己和“老航校”打了二十多年交道,退役后被聘为“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申遗保护专家组成员,同时也担任牡丹江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党委书记。对于“老航校”的历史,他如数家珍。“1932年,日本关东军入侵牡丹江,曾强令群众修建跑道、机库、机堡等航空设施。日军战败投降后老航校创建人员发现牡丹江海浪机场跑道完好,可用于办学使用,这里也被誉为人民空军的摇篮。”

 

      2019年10月16日,“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首个被国家保护的老航校旧址和首个能够代表人民空军属性的“国保级”文物。据李仁敏介绍,按照国家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等文件规定,相关部门清理修缮“老航校”塔台、跑道、机堡并进行布展,加固修缮塔台。李仁敏也见证了旧址修缮复原的全过程。“可以说,‘老航校’的每一片砖瓦都有故事。这些年,相关部门不仅安装1400米文物保护围栏、在跑道西侧栽植100棵红松树、复制摆放5架等比例飞机模型,还对老跑道的剖面断层展示,复原跑道126延长米的三合土等等,这些修缮复原的工作,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当年的情景。相关部门还拜访、邀请‘老航校’前辈及后代43人次参与口述历史、文物史料搜集和‘老航校’旧址考察,收录‘老航校’档案22卷30余万字。”

      李仁敏表示,东北老航校的创业者们在战争废墟上建校、在炮火硝烟中起飞。“那时的飞机上没有通讯设备、没有降落伞、没有安全带、没有钟表,但任何困难都阻止不了空军官兵壮志凌云的誓言。把东北老航校修缮保护利用起来意义非凡,因为了解老航校的历史,你才会知道人民空军从哪里起飞、为什么起飞。”

首页    专题专栏    76年后再绽风采 -- “马拉飞机”的东北老航校